兩輪的綠色實踐講座

圖、文◎吳敏正

▲講座主持人與講者,左起:外貿協會組長李宜靜、REnato Lab創辦人王家祥、馳綠國際執行長許佳鳴與藝符設計總經理李建國。
當節能減碳已經不僅是環保議題,而是企業生存競爭的經濟議題。自行車產業如何積極回應全球永續發展節能減碳的趨勢要求?面對碳排放、碳足跡等議題,企業該如何因應?公司如何調整現有生產流程,讓減碳更有效率,同時也降低國際碳關稅、碳交易費帶來的成本衝擊?
2022年11月8日由外貿協會主辦、自行車公會協辦「Green Force Talk 兩輪的綠色實踐」講座,邀請了CCILU 馳綠國際執行長許佳鳴和REnato Lab創辦人王家祥,透過跨產業經驗分享,共同致力循環經濟,開創企業新機!
許佳鳴:製鞋產業的綠色材料創新
CCILU 馳綠國際執行長許佳鳴提到,如果要跟全世界溝通,就得把商品拿出去跟全世界的設計師,在同樣的平台上競爭,才能告訴別人台灣的商品還不錯。所以得要生產出專利級的商品、得到獎項的肯定,至今馳綠的各項創新產品,已經在全球獲得18座國際大獎肯定。透過參與比賽,也能發現如果產品夠好,不管是在台灣,或是在德國、義大利的獎項,都同樣能得到肯定。
許佳鳴坦言,開一家公司當然是為了賺錢,但是除此之外,他也思考,這一家公司,對這個世界有益嗎?這個世界需要這間公司嗎?除了賣一雙鞋外,還有什麼更多的價值? 除了投資益酬率,現在更多人在談,在整個經營過程裡,能否對社會創造利益。就像B-corp認證,不是成為一家best公司,而是best for the world,馳綠也成為全亞洲第一家得到B-corp認證的鞋業公司。馳綠的商品特殊之處,是去撿其他產業不要的廢棄物,來生產成商品。包括台灣的農漁產業、半導體產業,以及生活中都有很多廢棄物,像是半導體中的矽廢棄物,本身是有害的,但善利用就能成為材料;馳綠運用大量循環經濟,其創作理念得到認同,”產品創新力+社會影響力”經營模式也受到海內外肯定。
甚至,許佳鳴更進一步思考,利用廢料生產成鞋子之後,有一天鞋子舊了壞了,有沒有辦法再收回,重新再運用?用同樣的材料,不斷地再循環?他也希望能在2023年,讓馳綠的一項商品如此走入「閉環」的狀況,達到零碳排、甚至是負碳排的狀態。
不過許佳鳴也強調,其實消費者不吃環保這一套,雖然會覺得環保很好,但真的要花錢購買,還是要好看、高性價比。像是得到iF獎的咖啡靴,主要部件由咖啡渣製成,但這樣還不夠,必須要好看,並且改良雨靴的痛點做到好穿,而且丟洗衣機也可以洗。
除了材料的循環,馳綠也嘗試進一步做到善意的循環。像是農漁業有很多的廢棄物,這對農漁民來說很苦惱,而綠馳收了廢料,做成一個好的產品,解決了農漁民的麻煩;產品賣出了之後,馳綠提撥一部份收益,再去購買農漁民的產品,讓消費者一同做公益,也增加農漁民的銷售,再將這些買來的農漁產品,轉捐給全台50家育幼院,讓院童也得到幫助,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善意的循環。
此外,全台仍有2萬人靠資源回收維生,基本上都是孤老病窮的弱勢族群,撿20個寶特瓶才能換1元,馳綠曾經辦過體驗營,五六個人撿了三四個小時,才換了不到兩百元,所以這也是馳綠看到的議題,於是馳綠用三倍的價格去跟拾荒者收購回收物,以改善其生活,所以馳綠的產品所使用的保特瓶材料,來源只有兩個,一是淨灘的海廢,另一個就是拾荒者的回收。這也是另一個善意循環,達到”產品創新力+社會影響力”的經營模式案例。

▲CCILU 馳綠國際執行長許佳鳴。
王家祥:永續力=企業競爭力
多年來專注於廢棄物及資源回收領域技術、政策之研究,REnato Lab創辦人王家祥提到,環保通常對企業來說,常要多花很多的支出,卻對收益沒有幫助,因為在企業裡不是生產的部門,讓人感覺只會有支出卻沒有回報。直到近期才開始被關注,是因為人們警覺,在人類恣意地開採資源,地球已經被人類破壞,資源也即將面臨枯竭,聯合國為了永續生存,訂定了SDGs永續指標17項。
為什麼要推動永續?大多數企業在推出產品時,一定都會有「計畫性汰舊」,以增加企業的收益,經典的例子就是最早的鎢絲燈泡是不會壞的,於是當時的五大燈泡公司,刻意生產出2,000小時就會壞的燈泡產品。但以這種消費模式,人類消耗的資源已經超過地球所能負荷。
「淨零排放」、「永續」過往多被視作環保議題與道德行動,但隨著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(CBMA)等強制性的發佈,加上包括Apple、Google、META等大型企業紛紛響應2050年的淨零碳排目標,並要求供應鏈也必須符合碳排放規定,意味著製造業未來將面臨龐大的碳管理成本,「減碳」環保作為將攸關企業的生存。外部的環境成本內化成內部營運成本,已成必然的事實,如何降低外部成本,不再是趨勢,而是企業競爭力。
舉例來說,如果一袋水泥賣到歐盟約2,000元,但在未來的碳邊境調整機制之下,生產者因?多排一噸碳,可能就會被加收碳費3,000元,如此一來,沒有做好碳管理的公司,將面臨成本激增,競爭力下滑的狀況。
此外,企業也應該思考,當資源面臨枯竭,未來還有沒有能永續生產的材料?就像現在大量的電動機車、電動汽車被生產,就趨勢來看未來只會更多,但鋰電池生產有限,電動車的生產就會相對擠壓到筆電電池,未來筆電業者還有電池可用嗎?當然企業也能正向的看待循環經濟,環保也可能為公司帶來更大的收益,他舉台灣菸酒為例,透過酒瓶回收與再利用,能重複使用就不要打碎再製,每年減少玻璃容器造排收13萬噸,而且光是2020年節省再製瓶支成本就近14.3億元,在追求環境永續的同時,也創造了企業轉型的新商機。

▲REnato Lab創辦人王家祥。